想家時,做道家常菜料理吧!紅燒肉、醬燒小卷的鄉愁味
或許有很多人跟我一樣,上大學出外念書到出了社會,生活環境、社交模式不斷地在改變,吃外食的機率比起從前高出許多,而且選擇越來越多,例如外賣系統的崛起或是外來品牌的進駐,都影響了現代台灣人的外食行為。但是,我偶爾會在吃完感到一陣空虛,那不是胃袋沒有被填飽的空虛,而是心靈的。這反倒會讓我懷念起小時候還住在家裡時,媽媽或是外婆、阿嬤做的家常料理滋味,那些曾經陪著我成長、曾經吃膩的菜餚,也會一一浮現在腦海中,我想這應該就是所謂的「鄉愁」吧!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也因為心裡產生了這樣的感覺,我開始試著在想家的時候,做一些自己小時候喜歡吃的菜來一解鄉愁,但其實我並不是一開始就開始做台味家常菜的。我正式學習料理與烹調的技術與觀念,是從西式餐點開始,也曾經覺得做西餐很酷很帥,直到三年前,某一次回外婆家吃飯,我吃著外婆拿手的幾道菜,卻發現事情有點不太對勁,外婆做菜的味道不一樣了!可能是因為年紀大了,吃的口味也漸漸改變,體力也是,有些較為複雜的步驟都被省略了。我心中不禁嘆了一口氣,深怕再也吃不到這樣的味道了,但我突然有一個念頭閃過:「乾脆我來把這些菜學起來,以後就不怕吃不到了!」
下定決心要重現這些小時候常吃的菜餚,講起來很輕鬆,但過程一點也不容易,我必須仔細紀錄外婆一字一句口述的食譜,包含生鮮食材的規格、調味料的品牌、步驟的順序等。不過,最難的部分,是火候的掌握,那都是經驗,真的是要經過好一段時間反覆的試驗,才能做到最接近當年那個熟悉的味道。
原本只是想要懷念外婆料理口味的我,漸漸發現自己是可以透過這種方式,在這個家人相處機會越來越少的年代,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於是我也開始試著做出媽媽、家人、長輩以及曾經跟隨著我一起成長的味道,在這個過程中,我用一道道菜,去保存、記錄那些快要消失的記憶與容易被遺忘的時刻,而深藏在心中的情感也更容易表達出來。我的家人們,也因為我開始做這件事之後,時常會傳訊息給我,交流、分享一些下廚的心得或影片,或是在聚會時一起聊聊那些年那些我們一起吃過的料理還有故事,我們也因此更珍惜每一次相處的時光。
你的台味是什麼?便當又是什麼呢?無論如何,請一起開始用烹飪、用料理去紀錄那些難忘的時刻、那些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味道吧。
紅燒小卷便當
在我小學一年級時,媽媽為完成她年輕時想當老師的夢想,有段時間離家住在學校宿舍攻讀學位,因此準備晚飯工作便落在爸爸的肩頭上。以前都有媽媽罩著,而現在老婆不在身邊,他為了我們的健康著想也不願帶著我們時常外食,只好頂著男子氣概,硬著頭皮親自張羅我們父子三人的晚餐。
在爸爸那些屈指可數能夠端上桌的菜餚當中,最讓我忘不了的就是紅燒小卷(我們家住在基隆的漁港附近,時常可以拿到當日的新鮮漁貨),他的料理作法很簡單,熱鍋把小卷稍微煎香之後,再用醬油、糖、酒、青蔥和薑絲將整小卷燒煮入味,端上桌後,用筷子跟弟弟爭搶那鮮美的滋味是我們每次都會上演的戲碼。
我從來沒和爸爸說他燒的菜好吃,可能是他對身為長子的我要求特別嚴格,所以我總是帶著一份畏懼。不過每次這道紅燒小卷出現時,我總會要求多添一碗飯,我想這樣他應該就明白了吧?過了幾年,媽媽從師範學院畢業,晚飯的工作也回到了媽媽的手上,在那之後,就幾乎沒有吃過爸爸煮的菜了,紅燒小卷的記憶也封存在當時只有我們父子三人的餐桌上。直到某次和朋友聚餐時在菜單上看到了小卷料理,小時候的點點滴滴忽然一湧而上,差點就在餐廳掉下淚(真是多愁善感),而後來學會這道菜的我,每當做菜的時候,總是會想起當時爸爸不辭辛勞的照顧與愛。
更多台味家常菜的便當搭配與美味呈現,收錄於:
台味便當:30個便當提案╳46種家常配菜╳15道私房好味道
購書連結:博客來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