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瓜】白飯、瓜仔肉的絕配「蔭瓜」就是它!
現在的消費者可能對越瓜有一點陌生,因為我們看到的多半是越瓜的加工品、醃漬物,例如:「鹽瓜仔」、「蔭瓜」或是「醃瓜脯」,比較少人會買越瓜本尊回家料理。但在台灣早期越瓜是農家普遍會種來自給自足的夏季瓜果類,不管生食、煮熟或醃漬都很適合,是傳統農村的必備下飯菜,一起來認識它吧!
Photo:kplant.biodiv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越瓜原產於中國南方及東南亞熱帶地方,而浙江地區以產此瓜出名,因浙江古時為越國,於是就有了「越瓜」這個名字。炎熱的夏天正是越瓜的盛產期,且越瓜具有極佳的抗雨性,因此農民多半願意種植,產量多、價格也可以比較便宜。
蔭瓜、醃瓜、鹽瓜仔,他們通通都是越瓜醃的啦!
瓜菜類由於飽含水分,所以不利久放。前人也有一套應對的方式,便是將它們醬漬或是曬乾,延長保存時間。在過去,每到夏季,家家戶戶都會醃「鹽瓜仔」,以便在菜價貴或是市場蔬菜匱乏的時候,仍有菜餚可以吃。傳統醃漬鹽瓜仔的方式是,剖開越瓜去籽,將表面均勻抹上鹽巴後,以重物壓榨越瓜的水分,日曬 2 天,之後再加上米醬、糖、鹽、味噌或米酒等漬料裝瓶,存放 2~3 個月即是美味的鹽瓜仔,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長達 1 年。鹽瓜仔、蔭瓜汁用來燉湯、燉排骨可以增添風味,配飯配粥也是道地的小菜。
▼常常拿來配稀飯的蔭瓜就是越瓜做的唷!
台灣農家會有醃醬菜的文化,源自於早年物質匱乏,多數農家只能使用番薯與少量的白米,煮很稀的白米飯裹肚,加上為了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農家會將多餘的蔬菜醃漬起來保存,當蔬菜短缺時仍有醬菜可食用,因此也發展出了臺灣農家多采多姿的漬物文化。
舉凡菜圃、醃蘿蔔、破布子、蔭瓜、豆豉、蔭鳳梨,都是用來可以保存食物以及讓餐桌更豐盛的前人智慧。
越瓜不做成醬菜,生食也很好吃
臺灣種植越瓜極為普遍,但大多都從產地直送加工,所以大家較不熟悉。台灣越瓜品種多元,有白皮種、青皮種、花皮種(金線種)、香瓜。因此稱呼也相當混亂,白皮種稱「白瓜」,青皮種又稱「青瓜」,由於可以生吃、又被叫做「生瓜」,有些品種因為還有香甜味,稱「百香胡瓜」。
越瓜可以生食、涼拌、煮食、炒食或醃漬。 越瓜是不是需要去皮,可以看越瓜的老、嫩程度判斷,若是要醃漬的越瓜,去皮的越瓜脯會較軟嫩、帶皮的則口感較脆。涼拌的越瓜,作法則與黃瓜相似,可試試下面這個做法。越瓜吃起來的爽脆口感,正適合暑氣正盛的大熱天。
熱炒越瓜也是常見的料理方式,先以蒜頭、辣椒爆香,再加入已切成薄片的醃瓜,之後簡單加上糖、些許醬油調味即可。也可以爆炒完越瓜後,加入已打散的蛋液,蛋熟後就是越瓜炒蛋囉。
越瓜的營養與甜瓜相似,都具有利尿、清熱、健胃的作用。盛夏炎熱,很容易沒精神,喝越瓜湯,有助於排泄通暢、清除臟腑熱氣。也跟小黃瓜一樣,是天然的美膚產品,榨汁拿來塗敷能滋潤皮膚、避免色素沈澱。
越瓜|推薦食譜
>> 更多越瓜料理看這裡 <<
> 更多蔭瓜料理看這裡 <<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