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水產品怎麼挑?台灣的永續性海鮮有哪些?

臺灣阿鹹
最後更新2020/04/22

近年考慮到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多人推崇一週執行 1~2 次的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 diet)選擇永續性海鮮、與盡可能購買在地食材。由於過度捕撈、棲地破壞與外來種入侵等多項因素,全球的海洋多樣性正在快速衰退中。而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能做到的即是選擇符合生態保育及永續利用原則的水產品,一起守護海洋!

Photo:pixabay.com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已有大量的研究調查顯示,畜牧業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水及糧食,產生的溫室氣體更占全球總量將近 20%、加劇了氣候危機,若是全球能減少食用肉產品,絕對是對環境有益無害。但若要達成全素食,對許多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困難。許多人也擔心「素食者容易缺乏蛋白質」,為什麼呢?原來是蛋白質在海鮮與肉類較豐富。難道這就代表植物性蛋白質沒辦法滿足人體需求嗎?植物中其實也含有豐富蛋白質的來源,詳情可參考下文:

>> 不吃肉也能攝取蛋白質,頂尖運動員吃素長肌肉!

「植物性飲食」是一種以蔬果、穀物、豆類為主食,搭配少量動物性蛋白質的飲食方式,有益個人健康又能促進環境永續。每週執行 1~2 次,到逐步調整一天三餐中的其中一餐為這種形態,也是一種愛地球的方式。

除了肉類,魚類等水產品也是提供動物性蛋白質的來源之一,且由於其富含胺基酸、DHA及EPA等營養物質,適量食用對健康也有所助益。但海洋資源同樣面臨困境:過度捕撈、棲地破壞、混獲⋯⋯等,都是漁業資源逐漸枯竭的主要原因。我們還是能夠享用海鮮,但可以選擇更加友善環境的方式,接著就要為大家介紹如何挑選永續性的水產品。

海鮮挑選原則

由中央研究院所建制的《臺灣海鮮選擇指南》,根據台灣市場常見的水產品種類,依據目前的捕撈狀況、生長樣態、棲地狀態等多項標準衡量過後,提供了我們挑選台灣海鮮的 10 項參考準則:

Photo:freepik.com
  • 常見種(量多)> 稀有種
  • 銀白色 > 有色彩
  • 洄游種 > 定棲種(前者種類少、數量多)
  • 沙泥棲性 > 岩礁棲性(後者種類多、數量少)
  • 不買遠道而來的海鮮(耗能)
  • 不買長壽的大型掠食魚(汞等重金屬含量高)
  • 養殖魚 > 海洋捕撈魚(因許多野生魚類已越來越少)
  • 不買養殖的蝦、鮭、鮪(以魚粉或下雜魚為餌料),而選擇吳郭魚、虱目魚 等(植物性餌料)
  • 買食物鏈底層的海鮮—底食原則
  • 不買使用非永續漁法的漁獲

選擇數量多、常見的種類,避免稀有、瀕危種類

建議食用體型小、生長速度快,野外數量尚豐富的類型,例如:沙丁魚、竹筴魚及秋刀魚等。

而像是體型大、成長慢,過度利用後資源不易恢復、易瀕危的種類,則應避免食用,例如:過去曾因過度撈捕而禁捕的鯨鯊,以及最近才列入保育類的隆頭鸚哥魚及曲紋唇魚(俗稱蘇眉或龍王鯛)等。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選擇體色銀白色的洄游性魚類,避免有明顯體色、大多棲息於岩礁的定棲性種類

除了沙丁魚、竹筴魚及秋刀魚外,還包含鯖魚、白帶魚及飛魚等中小型魚類,因這些棲息於中表水層之洄游魚類,目前因數量較多、撈捕的方法不會破壞海底環境,屬於建議食用種類;體色鮮艷的珊瑚礁魚類如鸚哥魚、紅石斑等,則因為數量較少、定棲性魚類資源恢復較不易,屬於避免食用種類。

選擇永續漁法的漁獲

選擇以不易發生混獲的漁法所取得的魚類,例如:一支釣的鰹魚、鏢旗魚,或對環境干擾較少的漁法所捕撈的海鮮,例如:櫻花蝦,因為捕撈櫻花蝦採用中層網,不會接觸到海底;避免選擇以底拖網等方法撈捕的野生海蝦。

佐櫻花蝦的料理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選擇屬於食物鏈底層的海鮮

例如:過濾海水的文蛤、牡蠣等,或食藻類的鮑魚、九孔等螺貝類,或以浮游動物、小魚為食物的種類,這些種類因食物來源豐富,數量也相對較多;鯊魚、鮪魚等大型掠食性魚類,則因位於生態系食物金字塔的頂端,數量較少,許多種類已因過度捕撈大量減少,因此除了瀕危及保育物種已禁止捕撈外,都應盡量避免選擇。

選擇餵食植物性餌料的養殖種類,避免動物性來源為餌料

選擇餌料屬於植物性來源的養殖魚種,例如:臺灣鯛(吳郭魚)、虱目魚等;應避免食用動物性餌料的肉食性養殖魚類,如石斑、鮭魚及養殖蝦等,餵養牠們的餌料來源多是野生魚類(魚粉),甚至是由底拖網混獲的下雜魚所製成的。(註:「下雜魚」通常是一般漁業裡非目標物種的漁獲,也是所謂的「混獲」。)

▶資料來源

從臺灣海鮮選擇指南看消費者行動

臺灣海鮮選擇指南

相關推薦

更多愛料理生活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