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和茄子做的「精靈馬」?日本盂蘭盆節的傳統習俗
近期為日本的「お盆(盂蘭盆節)」,又稱為「盆休」。盂蘭盆節為日本的傳統節日,由來與細節雖不盡相同,但有點類似於我們的「中元節」與「清明節」,為日本人新年以外會返鄉祭祖的重要節日。盂蘭盆節的祭祖活動,除了有名的迎魂火、盆踴、送魂火,還有製作「精靈馬」,這是什麼?而網友傳至社群網站分享的「精靈馬」又有哪些創意呢?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盂蘭盆節——供奉神明以解救倒懸之苦
簡言之,盂蘭是紀念死者祖先的活動,是日本自古以來的祖靈信仰與佛教融合的盛大節日。來自於《盂蘭盆経》,盂蘭盆 (うらぼん) 為梵文的音譯。盂蘭有著「倒懸苦 (逆さ吊りの苦しみ)」之意,也就是指被倒吊懸掛般的痛苦。而「盆」,則有「供品的容器」之意,因此「盂蘭盆」即是:將供品放入容器,供奉神明以解救倒懸之苦的意思。
盂蘭盆節起源於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連,利用神通力、知道了去世的母親在地獄餓鬼道中被吊掛著受苦刑,想解救母親的目連,便祈求釋迦牟尼佛出手相救。釋迦牟尼佛告訴他:「要解救母親,必須在舊曆的 7 月 15 日作為供養及慶祝之日,集結僧人、虔心供養眾僧,便能解救自己與他人的家人。
據傳「お盆」最早可以追朔至 606 年推古天皇的「推古天皇十四年七月十五日斎会」。江戶時代以前,お盆是只有貴族、武士或是僧侶才可以參加的上流活動。而為了讓讓佛壇的必備品「蠟燭」能夠普及,而逐漸將お盆推廣到民間,且受到民間的歡迎。
盂蘭盆節的傳統儀式
明治維新前,於農曆 7 月 13~16 日進行。明治維新後,部份地區改為公曆 7 月 13~16 日,也有些地區為 8 月 13~16 日,較接近舊曆的日子。與我們的「中元節」或「清明節」會有普渡或是祭祖的傳統文化活動相似,「お盆(盂蘭盆節)」也有屬於自己的傳統儀式,以下介紹幾項習俗活動:
- 提供鮮花:獻給佛陀鮮花。
- 供奉食物:這段期間用心準備每頓飯,放於壇上供奉。
- 掃墓祭祖:打掃、清潔墳墓,象徵拾起祖先的靈魂。
- 精靈馬:供奉祖先的夏季蔬菜,將小黃瓜視為馬、茄子視為牛,四隻腳以苧麻莖製成。
▼日本盂蘭盆節常見的傳統食物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盂蘭盆節的第一天晚上,會準備「迎魂火(迎え火)」,替祖先指引回家的道路。接著中間兩天為了慶祝祖先返家,各地方都會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眾人聚集,跳一種名為「盆踴(盆踊り)」的舞蹈。最後一天則是會準備 「送魂火(送り火)」,替祖先送行。這當中最有名的為 8 月 16 日於京都五山索舉行的「大字送火」,依各地節慶風俗有所不同,有些地區還有的「流放燈籠」的儀式。
為什麼要用「黃瓜」和「茄子」做「精靈馬」?
上述有提到「お盆(盂蘭盆節)」有個傳統為——製作「精靈馬」,精靈馬被視為是祖先們往返人間的交通工具。黃瓜代表著「馬」,希望祖先們可以乘馬飛快地回家,茄子代表著「牛」,則是希望祖先們可以緩緩地離開,也有讓祖先可以帶很多供品回去的意思。
有著慎終追遠之意的傳統精靈馬,原本只是代表接送祖先靈魂來回的工具,在這幾年突然出現變化,大家製作的精靈馬不再侷限於簡單的造型,從馬、牛開始進化到各式交通工具,在大家的創意之下,竟然還有「飛機」、「時光機」、「鋼彈超人」⋯⋯希望老祖宗搭乘的過程可別嚇壞了。
今年もお盆の時期となりました。
— 榊 柾人@ぷらも作るよ“腱鞘炎” (@Masaki_Plus) July 13, 2019
ばあちゃん、ローラーダッシュで帰ってくるとエエよ。#精霊馬#ボトムズ pic.twitter.com/2JWBEDtlnD
爺ちゃん婆ちゃんご先祖さまへ。
— ジョージハラサン (@Crayon_Shinsan) August 12, 2020
今年はこれでお願いします。
いつもの馬より安心安全です。#精霊馬 #精霊牛 #お盆#精霊馬コレクション pic.twitter.com/D7TL9mjhJI
爺ちゃん婆ちゃんご先祖さまへ。
— ジョージハラサン (@Crayon_Shinsan) August 12, 2020
今年はこれでお願いします。
いつもの馬より安心安全です。#精霊馬 #精霊牛 #お盆#精霊馬コレクション pic.twitter.com/D7TL9mjhJI
御先祖様が安全に帰還できるように耐久寄りの龍を用意しました。#精霊馬 #お盆#ギラティナ #精霊馬2020 pic.twitter.com/yan4yrQlQW
— アメノミ (@amenomi1366) August 12, 2020
▼看看精靈馬、精靈牛可以做成哪些料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