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世紀英國著迷下午茶,「喝茶必加糖」的飲茶文化寫下歷史

精選書摘
最後更新2020/12/21

茶葉、茶飲品等是深受各地喜愛的食材和飲品,而茶葉在早期的歐洲英國也曾是昂貴的稀有品,17 世紀起,茶葉普及的過程相當有趣,當時的人們把茶葉和糖視為最好的風味搭檔,並和下午茶的茶具搭配成了優雅的下午茶時光,當時英國的茶葉發展和熱門程度,或許超乎你的想像:

Photo:pixabay.com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茶是最後一項從殖民地來到英國市場的食品。加拉威 (Garaway) 的倫敦咖啡館在一六五八年開始賣茶,而皮普斯在一六六○年九月二十五日前去「喝一杯茶(一種中國飲品),我以前從沒喝過」。那時的茶仍稀有昂貴,不是直接透過英國東印度公司來到倫敦,而是拜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人之賜,從巴達維亞的中國貿易商取得。皮普斯只在另外兩個場合提到喝茶,且是出於藥用目的,而非純享樂。一六六七年六月,他回家後發現「妻子在泡茶,藥房的培林先生(Mr Pelling)告訴她,茶能舒緩她感冒與發炎的症狀」。在皮普斯的時代,茶或許還不普遍,但不久之後就在仕女之間蔚為風潮。喝茶時,林林總總的美麗茶具令她們傾心,例如可上鎖的拋光木製茶葉罐、精緻瓷杯與碟子、糖碗、銀濾茶器及湯匙。在十七世紀的最後幾十年,東印度公司每年會派遣兩三艘船到廣東購茶,但中國人不讓東印度公司設立商館。

英國人喝茶會加很多糖。糖碗、夾子與用來在茶裡攪拌糖的小銀匙,都是不可或缺的茶具,而追求時髦的仕女會把茶具放在櫃子裡收藏。糖與香料在美味料理中不再扮演要角,卻在下午茶儀式中成為關鍵。有社會地位的仕女邀請朋友來喝茶時,會裝一碗滿滿的方糖放在桌上,並端上甜甜的薑餅或撒了很多糖的蛋糕。但在茶裡加糖何時成為普遍做法,時間點並不明確。亞洲人當然不加糖,但糖的普及或許是了解為什麼英國人愛喝茶的關鍵。就和香料一樣,糖普遍之後沒多久,就不再受到廚師與醫療者的青睞。十七世紀的醫生不認為糖是完美的食物,反而是有害物質,會讓血變熱。毫無節制的吃糖,是造成蛀牙、肥胖與痛風流行的罪魁禍首。當時的健康手冊指出,要避免糖的害處,可把糖加入有苦味的藥草茶或水果飲品中。在這些小冊子中沒有明確提到茶,不過在茶裡面加糖顯然符合這項建議。喝茶或許被視為是有節制的、正當的吃糖方式。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茶的飲用量跟著增加。在一六六三年到一七七三年間,糖的人均攝取量增加二十倍,茶增加十五倍。茶廣受歡迎,最後終於取代織品,成為東印度公司最重要的貿易商品。

一名仕女以瓷杯享用早餐茶,還穿著模仿印度印花布的印花披肩。

更多英國的發展歷程對於飲食文化史的影響,收錄於:

帝國的滋味:從探索海洋到殖民擴張,英國如何以全球食物網絡建構現代世界

作者:莉琪.科林漢
出版社:麥田
購書連結:博客來

相關推薦

更多愛料理生活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