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曾是「燒烤店」也沒有大麥克?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又是什麼?
以便捷的快速出餐服務遍佈全球的「麥當勞」,世界上第一家麥當勞不叫「麥當勞」,不僅沒有大麥克(Big Mac)麥香堡、也沒有麥當勞叔叔,甚至不是漢堡店!?麥當勞影響力之大,讓《經濟學人》雜誌更是推出了非正式的經濟指數——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麥當勞有哪些「隱藏菜單」與傳奇,讓我們一探究竟: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麥當勞餐廳
1943 年
沒有金色雙拱門,沒有麥當勞叔叔,也沒有大麥克─世界上第一家麥當勞的名字其實叫做「飛機場」(The Airdrome), 是一個在加州蒙羅維亞(Monrovia)販賣熱狗與柳橙汁的攤販。等到 1940 年,莫里斯與理察.麥當勞(Maurice and Richard McDonald) 兄弟檔把生意搬到同樣位於加州的聖伯納迪諾(San Bernardino)經營,才首次採用了「麥當勞」這個經典的名字。
當時這家餐廳叫做麥當勞烤肉(McDonald’s Bar-B-Que),店如其名,專營燒烤菜色,主打的宣傳口號是「本店自設烤爐,所有肉品當店燒烤」,比「我就喜歡」來得具體一些。在這裡吃烤牛肉、 火腿或豬肉( 加薯條 ) 要價 35 美分,貴族漢堡是 25 美 分,飲料可以選霜凍沙士(Frosted Root Beer)或巨人黑麥汁(Giant Malt),每罐 20 美分。8 年後, 也就是上面這份菜單推出的 5 年 後,這對兄弟檔醒悟到他們最賺錢的產品是漢堡,於是開發出獨家的「快速服務系統」(Speedee Service System)速食產製法,盡可能以最快速度供餐。
後來企業家雷.克羅克(Ray Kroc)買下麥當勞的經營權,把它轉型成今天這個遍布全球的大企業,其規模之無遠弗屆,就連《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都推出「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藉由這種漢堡的當地售價來評估各國貨幣的價值。如同《經濟學人》所說, 這麼做「讓匯率理論更平易近人」。
麥當勞在世界各國的菜單都會有所調整,以迎合各地口味與規範(雖然有些地方至今仍沒有麥當勞進駐,例如冰島與大多數非洲國家)。亞洲的許多麥當勞供應湯品,以色列有多家遵守猶太教教規的分店則不賣豬肉製品。至於他們之所以會開發出麥香魚,部分是為了招攬在大齋節期與週五禁食肉類的天主教顧客。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這也表示你可以在日本一嚐麥香蝦漢堡,到了馬來西亞又能吃到黑色竹炭漢堡包的韓式辣味堡,同一時間,你在新加坡的麥當勞可以享受灑了海苔的薯條。其他比較少見的美味選擇還有:
- 麥香雞粥(Bubur Ayam McD,馬來西亞)─根據麥當勞的說法, 這是「美味的米粥配上香嫩多汁的雞絲,撒上蔥花、薑絲、紅蔥酥和辣椒丁。跟媽媽煮的一樣好吃!」
- 香芋派(中國)─紫芋頭做的甜點。
- 麥香咖哩餅(McCurry pan,印度)─奶醬咖哩蔬菜盛在香脆的 麵皮裡。
- 紫色誘惑(Chicha Purple Temptation,秘魯)─紫玉米做成的布丁, 這是秘魯國家代表飲品紫玉米汁(Chica morada)的變化發想。
- 麥香莎莎餅(McMollette,墨西哥)─早餐菜色,熱麵包上鋪著 豆子、乳酪、莎莎醬。
- 肉汁乳酪薯條(Poutine,加拿大)─「香濃美味的肉汁?入口 即化、讓人猛流口水的乳酪塊?加在我們名滿全球的薯條上? 你最好別懷疑!」
不是所有的創意都禁得起時間考驗。呼拉堡(Hula Burger)是夾著一層鳳梨、一層乳酪的漢堡,現在已不復見;麥香低脂健康堡(McLean Deluxe)也是,這是 91% 不含脂肪的牛肉漢堡。名字令人叫絕的「麥香鈕倫堡」(McNürn burger)是在漢堡包裡夾了三片德式香腸(Bratwurst)加芥末和洋蔥,在德國卻不叫座。麥香熱狗 (McHotDog)的成績差強人意,季節性的麥香龍蝦堡(McLobster) 也賣得不好。麥香非洲三明治(McAfrika,用皮塔餅包夾牛肉、乳酪和番茄的三明治)就比較慘烈了,這項產品在 2002 年推出時, 許多非洲國家正面臨飢荒,導致麥當勞陷入公關災難,結果是把它迅速下架。
麥當勞的「隱藏菜單」上還有許多引人入勝的傳說,不過這些似乎只是拿多種產品拼湊成的大雜燴,例如海陸空漢堡(Land, Sea and Air Burger,有兩片牛肉漢堡排、兩片雞肉漢堡排、一片麥香魚排)就是個例子,而不是什麼違法祕製的麥香獾排(Filet-OBadger)。
更多菜單帶您重回不同時刻的歷史現場,收錄於:
看菜單,點歷史:記錄世界的75場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