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怡蘭「我的餐桌,柳宗理的日常」分享

愛料理 編輯部
最後更新2015/08/10

作者 / Chacha

原來,找葉怡蘭來談柳宗理與設計是有跡可循的。

她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在設計雜誌擔任編輯,一待就5年,日後出版的第一本書也和設計有關。她看待設計的主要理念,傾向「形隨機能生」,即務實、現代主義,此和柳宗理的設計理念可說一拍即合。白話文的意思是:「講究功能性,先發現問題,得到解答,切合需求後,美自然而生。」機能到位後,再求美,然而真正只有非常少數的設計師才能將兩者完美結合。

柳宗理從小深受他父親柳宗悅影響,他父親是日本民藝家,日本茶藝、陶藝的最高等級就是黑茶碗:特色是粗糙、混濁。源自豐臣秀吉時,一次從民間取得,認為此物從土地從農家而來,最接地氣,最強壯,認為這就是美。傳統流傳自今。因此當工業革命後,量產時代來臨,東方被西方大量製造的設計品狂洗,柳宗悅等人才站出來,對當時的設計主流出現強烈的反動,倡導真正美。

現代主義架構在量產之上
民藝則來自手工,某方面可說相對於量產。柳宗理最厲害是將在兩者之前達到平衡點,將工匠結合量產,終生推行民藝。與大部分設計師不同,柳宗理不是從紙上開始畫設計,他是直接以石膏手捏成形,他認為手要用的東西,就要從手上呈現。

(photo by  台灣設計館

然而,要能手工做他的作品十分不容易
葉怡蘭提到,樺木系列是與代理商社藤井商店所製造,他們說要達到柳宗理所要求的無比困難,他又極注重細節,因此能做的都是 70 歲以上的老工匠,由此可知柳宗理的程度有多高。民藝,其實就是從生活智慧演化而來的樣子!他說:「真正的美,是孕育產生,而非創造。」舉例陽春麵,放在台灣碗公裡味道就對,如果放在日本、中國的碗裡就是不同。

日本在過去歷史上是未受過統治的,文化一脈相承,很強壯、連貫、極確定的,台灣則經歷過不同的統治者,過去台灣民藝最早可追溯到 16 世紀,之後 1、200 年極盛,也是承襲自日本民藝而來。

相較於中國民藝多精巧、華麗,由於臺灣多移民,初期多以功能性為主,風格敦厚、粗勇、厚實,後傳習日本,一樣走樸實風。然而隨著老工匠的退休,這些民藝已逐漸停產失傳,同時面對主流設計的傾倒,台灣該如何建立「台灣品牌」的特色,得用我們生活在台灣土地上的觀點、我們解決生活問題的方式、找出屬於我們的文化。

(photo by  台灣設計館

《Beauty born, not made》日本工業設計巨匠柳宗理回顧展
展覽時間 : 104 / 06 / 30~104 / 08 / 30
展覽地點 : 台灣設計館 概念區(每週一休館)
快閃商店 : 設計點 台北店(營業時間為每日9:30~17:00)

(photo by  台灣設計館

(photo by  台灣設計館

相關推薦

更多愛料理生活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