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暑聖品麻薏湯,只有台中人才懂的道地美食?
麻薏湯是台中南屯在地人才知道的夏季限定美味。初次聽到「麻薏湯」,除了台中人,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滿臉問號。再看到麻薏湯本尊,綠色濃稠帶點黏黏的湯,還加上地瓜和吻仔魚?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到底這是一碗什麼湯?讓我們一起來認識!
Photo:taiwansaucier
麻薏,又名麻芛、蔴薏等,唸起來要略帶鼻音「muâ-ínn」。盛產於夏季,學名為(Corchorus capsularis L.),為田麻科黃麻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印度,又名埃及國王菜、埃及甜麻或長蒴黃麻。是台中常見的鄉土植物,在彰化以南、豐原以北少有栽種。台中市南屯區土肥水美,加上大肚山台地可以阻擋東北季風,最適合種黃麻。每年約春天3月播種,發育定植後約一個月就可開始採收,可連續採收到8、9月,因此也成為了夏日限定的在地美食。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工序繁複:一碗麻薏湯要經四步驟
用以煮食麻薏湯的是黃麻的嫩葉,會經過撿、搓、揉、洗四個步驟來去除苦味。過去會使用麻葉,一片片將主葉脈去除,放在竹製或籐編的扁笞上搓揉經10~20分鐘、邊沖水去除麻葉的苦汁後料理,再加入地瓜和魩仔魚煮出清涼消暑的麻薏湯,是祖先應對炎夏的智慧。
麻薏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 維生素B1 、B2和多種礦物質,以及抗氧化多酚,極具營養價值。另飽含半乳聚糖、果膠等多醣類水溶性植物纖維,因此熬煮後,會有點滑滑、黏黏的,像是有勾芡的口感,也有點類似莧菜小魚羹的感覺,再帶多點甘苦味。放涼喝、冰冰喝或熱熱喝,都不太會影響風味,具有消暑、降火氣的功效。
▼看起來簡單的麻薏湯,前置處理很費工
麻薏的新故鄉:台中市南屯區
早期台灣紡織業發達,為了製造麻布、麻繩等用品,在適合栽種黃麻的中部鼓勵種植,後來產業轉型,黃麻的經濟作用退場,但在地仍保有「麻薏」這個獨特的飲食文化。甚至在台中南屯也有了「麻芛文化館」,由財團法人萬和文教基金會所設立,展示了黃麻歷史、麻芛文化等歷史軌跡。
不只有經典的麻芛湯,麻芛吃法多變,可以沾上麵糊、掛漿後炸或炒,也能烘乾後研磨成細粉加入到麵粉中製成糕點。除了傳統吃法外,現在也有不少麻薏創意食品,例如:麻薏糕餅、麻薏奶茶、麻薏冰淇淋等。若有機會到台中南屯,不妨試試這個在地限定版美食。
Photo:麻薏奶茶@默契咖啡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麻薏的創意料理,在家也可以跟著做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