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女別哭,拿個甜碗給你裝眼淚!
情人節如此迷人,不外乎兩個原因:愛情與消費。幾家歡樂幾家愁的這天,早已是商家必爭之日,各種應景商品推陳出新,一家比一家心意滿點(價格也滿點就是了),彷彿七夕這天不表示點什麼,你的愛情就會打些折扣。
在四五十年前相親一次可能就要互許終身的年代,實在很難相信七夕這天有情人能夠大肆送禮約會兼情話綿綿,直到訪問家中老人,才知道原來以前過七夕不是去吃情人節大餐,而是拜拜兼吃甜湯圓。 這碗湯圓不是搓給情人吃,而是供奉給天帝的七位女兒–七娘嬤,期望保佑家中的孩童平安長大。「七娘嬤」是包含織女在內的七位仙女,因為看顧牛郎獨自撫養的織女之子,成了兒童與青少年的守護神,原來傳統七夕算是半個兒童節呢。
【 七夕拜拜,拜什麼?】
七夕這天拜拜聽起來不合時宜,卻是至今仍存在的台灣習俗,七娘嬤與床母一同和拜,供品則多了鮮花與胭脂水粉,花不是玫瑰,而是圓仔花或胭脂花,水粉則是阿嬤愛用的明星花露水與丸竹蜜粉,不過如果用高級舶來品想必七娘嬤也不會在意的。
【織女不怕哭花妝,甜粿給你裝眼淚 】
七夕拜拜除了傳統的三牲與菜飯,一定會出現一種「甜粿」。甜粿在各地有不同的樣貌,鹿港彰化地區搓出稍大的甜湯圓,並在頂端壓個小窪來承裝織女的眼淚;在金門地區則是圓圓薄薄的一片「七夕粿仔」,淋上糖漿與花生粉享用。雖然型態不同,但同樣都甜甜蜜蜜。為什麼台灣各地都會拜這道「甜粿」?大概是女孩愛吃甜的習性,不管是做人還是做神都一樣吧。 想要跟風在情人節這天分享食譜,但要我們端出情人節大餐主題實在有違台灣燙的初衷,所以今天就來教大家做碗七夕「甜粿」吧,搓圓後別忘了壓個小洞,給織女承裝眼淚囉!
–
原文來自:台灣燙
募資連結:台灣燙計畫,帶你找回被遺忘的台灣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