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今年的荔枝都不見了?說好的蜂蜜呢?
即將進入秋季,今年夏天有吃到荔枝、玉荷包或是龍眼嗎?如果有的話,恭喜你!因為今年(2019)的荔枝產量大減九成,市場一斤要價 80 元。荔枝有「果中皇后」的稱號,產期多始於五月上旬至六月中旬結束,因產期過於集中、與不易儲存等因素,在市場上容易會有滯銷的情形,甚至還會廉價販售,但今年,有錢還不一定買得到?荔枝為什麼銷聲匿跡了?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60 多年來最慘 荔枝開花率不到三成 蜂蜜產量降至往年一成
荔枝與龍眼種植面積以中南部為主,今年是台灣 72 年來最溫暖的冬天,南台灣從去年十月迄今幾乎無雨,整體降雨量僅歷年同期的 3 成,造成荔枝開花率不到 3 成、龍眼開花率不到 1 成,蜜蜂幾乎無花可採。
暖冬少雨重創荔枝與蜂蜜兩項農產業。農委會指出,龍眼、荔枝今年開花率只剩 2 成,至於玉荷包今年產量可能僅剩往年的 2~4 成之間,減產過半,為近半世紀來首見。
今年受暖冬、乾旱等影響,農委會農糧署於三月彙整各縣市政府資料,顯示統計至 3 月 4 日 17 時止,農業產物估計損失計 3 億5,784萬元,單荔枝損失高達 9291 萬元,其中高雄市損失最為慘重約 7683 萬元。
過去全台蜂蜜年產量平均約 16,000 噸,年產值破億元,由於暖冬又幾乎無雨,今年荔枝及龍眼開花率不佳,連帶影響蜜蜂幾乎無花可採,造成全國蜂蜜減產,大約只剩往年的一成,台灣養蜂協會表示,這是 60 多年來最慘的一次。
荔枝不開花、蜂蜜無收成,這與溫室效應什麼關係?
全球暖化導致氣候變遷已是進行式,今年全球熱浪頻發,冰川消融加速,格陵蘭甚至一天之內流失 110 億噸的冰,極端乾旱、洪災、地表土壤退化⋯⋯,同時影響農作物減產,讓人類面臨糧食危機,這是全球正在面對的問題。
在 2006 年到 2017 年間,光是農業、畜牧業等其他土地使用,就占了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約 23%。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最新的警示報告,聚焦於氣候變遷對土地的衝擊,其中一個警告,即是人類的糧食供應恐將陷入不穩定。IPCC 預估全球人口在這個世紀末會增加到 90 億,而由於氣候變遷、作物減產,到了2050年穀物價漲最高將超過兩成。
中研院今年六月頒布的《臺灣深度減碳政策建議書》希望將全球暖化溫度控制在 2度C 並不足以面對現在的困境,「我們必須將暖化溫度控制在 1.5度C 以內,因為最近的科學研究指出全球暖化 2度C 對於環境傷害其實大於我們以往的預測」。
未來恐怕有錢也買不到的農作物還有這些⋯⋯
在台灣,今年產量受到暖化嚴重影響的荔枝,在冬季必需要有 4~6 週的氣候低於 20度C 的低溫誘導,才能促進荔枝開花結果。實際上受暖冬影響的農作物不只荔枝與龍眼,像夏季大家最愛的芒果,近年來也深受氣候變遷其害,在屏東枋寮的產區,還有高達 30 度C 的南風吹襲,芒果花耐不住高溫、產量也少了約八成。蒜頭結粒偏小、春茶生長速度降低影響產量,其他諸如因高溫而附帶產生的枯萎、害蟲加劇所影響的農作物還有茂谷柑、龍鬚菜⋯⋯等。
農民因應每年逐漸攀升的溫度,也透過遮光網罩、灌水設施與農業科技等配套措施設法幫助農作物克服高溫。但當氣候影響越演越烈,從整體的節能減碳來減緩暖化的發生,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這些都是深受暖化影響而產量變少的食物
專家呼籲:「採取較均衡的飲食,將有助於我們限縮氣候變遷,有些飲食需要較多的土地和水,會比其他種類有較高的排放量,舉例來說,穀類、堅果類與蔬菜類比例較高的飲食,碳足跡會比高肉類的要少。」
想救地球,可以從改變土地、農產品管理與調整飲食方式做起,例如:停止砍伐森林、採取永續發展耕作、以及少吃肉。除了整體的政策與組織調整,個人的小小行動肯定也會促成大大的改變。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