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嚴重的船難:鐵達尼號最後的菜單潛藏著什麼故事?
鐵達尼號(Titanic)可說是無人不曉,這艘在當時號稱全世界最大的郵輪發生了史上最嚴重的船難,透過好萊塢翻拍為電影讓更多人認識了這場世紀悲劇。郵輪上的乘客社會階級迥異,從千萬富翁、普通市民到貧民皆有,全都夢想著能到紐約展開嶄新生活。你知道鐵達尼號上最後的一餐是什麼嗎?看似平凡、被忽視的菜單,其實蘊含著不凡的故事:
Photo:wikipedia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鐵達尼號最後的菜單
1912 年 4 月 14 日
1912 年 4 月 10 日,鐵達尼號郵輪自英國南安普敦啟程,先後航向貝爾法斯特與紐約。到了航程的第四天,也就是船難發生的前一夜,船上廚房仍端出了愛德華時代聞名於世的豐盛料理,至少在頭等艙是如此。
鐵達尼號頭等艙菜單
鐵達尼號的三個艙等截然不同,不只菜單內容(三等艙是稀粥,頭等艙是肥肝),菜單設計也有極大差異。頭等艙與二等艙菜單是彩色印刷,而且每餐各有不同菜單。三等艙只有一份黑白印刷的菜單,餐餐一模一樣。
鐵達尼號二等艙菜單
從菜單指稱每日各餐的用詞也能看出社會階級差異。在三等艙,「晚餐」是在其他乘客享用「午膳」時的中午供應。至於三等艙吃「簡餐」時,頭等艙乘客則安坐在桌前享用十一道菜的「晚餐」。直至今日,這些用詞仍在畫分階級差異、挑起社會偏見。「宵夜」對有些人來說是少許乳酪配蘇打餅,或是以維多麥(Weetabix)穀片打發,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這是在古色古香的雅家爐(Aga)旁進行的休閒社交活動。
在所有菜單裡,也唯有三等艙的寫有指示,告知乘客如何客訴食物、服務或「不文明行為」。白星航運公司(White Star)為何認為這些指示有其必要,我們並不清楚。或許他們認為頭等艙與二等艙乘客在外用餐的經驗豐富,知道不滿意時該怎麼做。又或許,他們認為三等艙獲得的服務水準比較有可能惹來客訴。也有可能,他們認為下層甲板的食客要是不滿意,或許會訴諸比較激烈的表達方式。
鐵達尼號三等艙菜單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一直以來,航船上吃得到的食物主要取決於當時的防腐與儲藏技術。即使在 1912 年,鐵達尼號下層甲板的菜單上仍有「客艙餅乾」(Cabin biscuit),也就是硬口糧餅(Hard tack)的委婉說法。這是一種混合麵粉、水、鹽與少許油脂製成的食品,幾乎永遠不會變質,能儲放數月甚而經年不壞,自十字軍時代以來就是海員的必備品。同一時間,在頭等艙的餐廳裡吃得到生蠔。到了航程第四天,鐵達尼號還能供應這種極易腐壞的雙殼類海鮮,都是因為船上內建了龐大的冷藏系統和製冰機。這些機具也為各個獨立儲藏室輸送冷氣,裡面分門別類地存放羊肉、牛肉、乳酪、魚類、野味、礦泉水、香檳,甚至還有花卉,並且依儲藏品所需冷卻到最適溫度。諷刺的是,鐵達尼號也裝設了一個高效冷卻系統,專門用於製冰。
在今天,世界各地的餐廳與供餐俱樂部,都會為迷戀鐵達尼號的食客重現頭等艙的餐飲體驗,甚至包含多艘遠洋郵輪在內(似乎沒有人重現三等艙的菜單就是了)。不過,假使你真想珍藏一份原版菜單,花費恐怕要比登上頂級環球郵輪還高。2015 年 11 月在德州的達拉斯市,一份鐵達尼號的菜單在某場高級拍賣會中以 118,750 美元成交。
更多菜單帶您重回不同時刻的歷史現場,收錄於:
看菜單,點歷史:記錄世界的75場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