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批准人造肉販售!人造肉將是未來趨勢?和植物肉有哪裡不一樣?
新加坡食品局(SFA)於本月 2 日公布,允許美商 Eat Just 研發出的「實驗室培植肉」在新加坡餐廳上市販售,未來市面上將會有越來越多人造肉的選擇。主打不會產生任何抗生素的疑慮,而且微生物含量也低於傳統雞的人造肉商品,真的能擄獲消費者的心嗎?
新加坡核准販售「人造雞塊」。Photo:freepik.com
綠色飲食全球大流行,尋求肉食替代品成為趨勢
現代人對於健康、環保議題越來越關注,對於動物福利的倡導也日漸高漲,開始尋求能夠替代肉食、又能滿足人體對動物性蛋白質需求的食品,於是市面上出現越來越多「植物肉(plant-based meat)」商品,主打不含肉、卻能夠有與肉一樣的口感,甚至還會有肉汁的擬真肉品,原料以黃豆、馬鈴薯等豆類及根莖類為主,富含植物性蛋白,且能夠降低食用肉品帶來的外部成本,被許多人推崇。
植物肉漢堡。Photo:Beyond Meat
▼自己在家也可以用鷹嘴豆等食材做素肉排
全植物組成,植物肉到底該被歸類為肉類還是蔬菜類?
不過原料全為豆類及根莖類等植物的植物肉,一直以來被廣為討論的是,這個全由植物與添加物製成的產品應被定義為蔬菜類還是肉品類?產品標示是消費者決定是否購買一個產品的一句,也因此,植物肉標示也必須要清楚,讓消費者能有自主意識決定要購買「真的」肉,或者是健康、但全由「植物」製成的肉。
應清楚標示是否為全植物製成。Photo:Beyond Meat
實驗室出來的肉,主打擁有比植物肉更完整的蛋白質、符合動物環保議題的「乾淨肉」
不同於植物肉的原料基本上都來自於植物,從根本上來說稱不上是「肉」,新加坡政府核准販售的「實驗室培植肉」基本上等同於真正的肉,不同在於,實驗室培植肉是透過抽取動物肌肉或脂肪中的幹細胞,放入培養皿中製成,類似於「種」肉的理念,能提供植物肉所無法提供的、一般肉類皆含有的動物性蛋白質及更完整的氨基酸;這種培植肉不需要殺生與消耗飼料,也無抗生素藥物殘留的風險,符合友善動物及環保的議題,所以又稱為「乾淨肉(Clean Meat)」。
由培養皿製造出的肉排。Photo:freepik.com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實驗室出來的肉,真的不會有動保議題爭議?
以對動物友善為噱頭之一的培植肉,號稱過程零宰殺、無使用對動物殘酷的方式進行肉的培植,但有一群美國科學家卻不這麼認為。目前在 Beazley 年度設計展覽中有那麼一項展出「Ouroboros Steak 銜尾蛇牛排」,是科學家們提取人類口腔的細胞及部分血液培養出一口大小的牛排,換句話說,你吃的牛排可以是透過你身上的細胞來的,也可以說你吃的其實是人肉,而不是牛排。
「Ouroboros Steak 銜尾蛇牛排」。Photo:dezeen.com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而這項展覽其實想表達的是,「實驗室培植肉」打著「沒有任何動物受到傷害」的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尤其是這種培植肉的培植過程需仰賴胎牛血清(FBS)作為動物細胞培養中富含蛋白質的生長補充劑,但胎牛血清顧名思義就是從小牛胎兒的血液經肉類或奶製品業屠宰後的血液中提取的,所以在實際層面上,培育「乾淨肉」的過程依然血腥而殘酷,並沒有比一般的屠宰肉品好到哪裡去。
肉塊的成長需要用到血清。Photo:dezeen.com
新興技術成本高,與一般肉品價差超過 140 倍
生產培植肉的技術目前尚處於萌芽階段,生產成本難以壓制,通過新加坡肉品審核的 Eat Just 曾表示,一塊實驗室培植出的麥克雞塊就要價 50 元美金!如今上市後價格雖有所調降,但一塊雞塊仍需要約台幣 1,410 元的天價,比起 100 元就有 10 塊的真麥克雞塊相比,價差超過 140 倍,也因此,就算理念以及成分更健康,消費者是否買單也還是一大問題。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在人們日益追求健康環保的今日,尋找肉類替代品已是大勢所趨,有越來越多企業看準商機,投入研究肉的培植實驗,不過關乎到比一般肉類更高的價格、且是否有做到「零宰殺」這一塊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要普及到市場上,讓消費者能夠接受,是一個亟需克服的挑戰。
▶ 相關閱讀
-
- 你看過純素植物餐肉 OmniPork 新餐肉的料理食譜嗎?
- 更多關於新餐肉的介紹與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