刈包,匯集鹹香酸甜的「虎咬豬」,原來尾牙聚會時必吃有原因!
刈包(Pork belly buns)可說是「台式的漢堡」,半橢圓型的白皙饅頭,裡頭夾著閃爍油光與滷的烏黑鹹香的五花肉、帶酸的酸菜,畫龍點睛的花生糖粉和少許香菜,有點餓又不會太餓時,刈包是常在腦海中浮現的台灣小吃吧!匯集了鹹、酸、甜的多層次食材組合,是台灣小吃的經典。回想每年歲末公司行號尾牙時,餐桌總擺有一盤刈包,別以為它就只是傳統菜餚,其實背後有著帶好運的祝福!到底刈包隱藏了什麼含意?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你所認識的刈包,到底是唸作「掛」包,還是「割」包,這兩種說法一般人早也習以為常,也不會遲疑,不過刈包的正確唸法是「ㄧˋ」包,會有「掛」包的說法則多少和饅頭外型有關,刈包中間的開口,有如在饅頭中割上一刀,在閩南語中,割唸作「掛」,因此才有了割包/掛包的說法。
關於刈包的歷史發展源起較難考據,但有一說刈包是從中國福州小吃演變而來,福州刈包中所夾的肉片,是使用紅糟等製成的醬汁來滷製,而台灣則是以醬油、米酒、冰糖、八角等中藥材作為滷汁食材。
尾牙常吃刈包?原來是要祝生意好、錢滿袋!
刈包有「虎咬豬」的稱法,因為刈包的饅頭外型而包裹著肉塊,像是老虎張嘴咁咬著豬肉。其實刈包不僅是常民小吃,隨著台灣的人文風俗也有另一層意義,像每年歲末年終尾牙時,刈包更顯得重要,若觀察尾牙餐桌上的菜色,或許會發現餐桌上出現刈包,對公司行號而言,刈包的半橢圓饅頭形狀,像極了錢包的外型,而夾著滿滿餡料,則象徵袋中錢財豐足,在尾牙時有祝福明年生意更興隆、錢財滿袋的意味。
若是今年較不順利,據說也有將壞運包在刈包中吃下肚、消滅的意涵,期許明年會更好的安慰祝福。多了許願的意義,附加在日常文化上,刈包還多了份溫馨。
刈包饅頭,如何製作成半圓形狀、不沾黏?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以半圓形為主製成的刈包,到底是如何做成的?其實前置和做饅頭的工序相仿,將發酵而成的麵團,揉成小團狀後以桿麵棍先桿成扁長條狀,接著在麵團上塗抹一層油脂,能幫助對摺後的麵團不會上下沾黏,將刈包的原型放在蒸籠紙上入蒸鍋蒸製即完成。平常有在製作中式糕點、饅頭的人,相信在麵團的搓揉之間,也能順利打造出刈包。如果不熟悉中式饅頭製作手法,也可以參考下方食譜,一步步跟著來。
刈包內餡,滷五花肉、酸菜等四大配料都不能少!
話說滷製得鹹香而入味的滷豬肉,每個家庭都再熟悉不過,選用五花肉部位,肥瘦參半或著瘦肉的比例更多,採買前可自行選擇,挑選五花肉,運用油脂補足瘦肉的微柴口感,讓滷肉口感滑順許多,醬油、米酒、糖、鹽以及八角等中藥材,都是組成醬汁的材料。
醃漬發酵後的酸菜,重鹹酸,得再洗去鹹味,以薑炒出酸味,再以砂糖、辣椒等調出甜味與增加辣味,是化解肉塊油膩的最佳角色。至於花生糖粉,濃郁的香氣,在唇齒咀嚼與抿嘴之間,搶下舌尖的感受。時而感受到花生糖粉的顆粒感,或吃得慢一點,受熱氣而逐漸濕潤如花生醬般的綿密,也有風味而不怪異,濃、香、甜,花生粉在刈包中真的是組合的剛剛好,毫無質疑的。欸!也別忘記在刈包內餡的最上頭,放上兩瓣香菜綠葉,就這樣似有若無的,讓刈包多了股解膩的清香。
▼層層堆疊的刈包餡料,每個都是美味的關鍵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有點餓時,不知道要吃什麼時,這匯集鹹、香、酸、甜以及濃的刈包,總能滿足讓人擁有剛剛好的飽度,傳統台灣小吃刈包總在每個時刻,滿足飢餓的人們,又或是在尾牙、聚會時,夾帶著厚滿的幸運祝福,在附加意義之下簡單、卻特別。吃刈包要配什麼湯?絕對是投四神湯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