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琪:「人要吃食物,而不是吃食品。」

pekopeko
最後更新2015/09/09

近幾年開始,大腸癌已躍為癌症排名的前三名,台灣人罹大腸癌率甚至是全球第一,對於這樣的警訊與食安風暴的接連發生,讓小兒科醫師陳佩琪也覺得感到相當難過,而導致這樣的病變發生,首當其衝的當然還是與「飲食」息息相關。

簡單做,安心吃!

身為澎湖人的陳佩琪,早在幼年時就對飲食有著非常「簡單」的想法。剛上岸的各式海鮮,絕對是澎湖人餐桌上的必備食材,憑著這股新鮮,往往只需清洗後簡易烹煮就可上桌,清蒸、煮湯成了最常見的烹調手法,有時候甚至連鹽巴都不放,利用一些薑片即可。因此,「要吃就吃食材的原味」也成了她對於食物的味覺記憶。所以即便長大後來到台北自己獨立生活、當了醫師、成家生子,仍繼續遵循著這份簡單的法則,因為簡單,所以安心。

那我們到底該吃些什麼呢?陳佩琪說:「我們要吃的,應該是食物而不是食品!」因為身為醫師,所以看到更多人因為錯誤的飲食而造成身體的負擔與傷害,「假如想要避免,首先就從自己動手料理開始做起吧!」她說。所以即使醫師的工作繁忙,她還是天天為家人準備餐點,秉持著不精緻的飲食原則,一餐的主食大多以糙米或胚芽米替代白米,當季的綠色蔬菜更是絕對不可少,至於主菜,則多選擇海鮮代替紅肉,一來海鮮的熱量與脂肪沒有肉類高,加上澎湖出身的她,對於海鮮的挑選也非常熟悉,接著再以蒸、煎的烹調方式,搭配單純使用鹽巴調味,徹底傳承了母親對自己的飲食教育,同時也貫徹了醫師對於健康飲食的需求,儘管孩子們一開始曾抱怨這樣少油、少糖、少鹽的作法讓料理變得不好吃,但時間一久,不僅逐漸習慣與接受,味覺也變得乾淨又敏銳。

從挑選食材做起,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所以,家中的每樣食材,都由陳醫師親自上市場挑選,而該如何挑選食材,這也是另一門大學問!在選購蔬果時,她會上一般的市場挑選當季盛產的項目,看到每一攤上都放著菠菜,那最近肯定就是菠菜的旺季,看到只有這攤在賣柿子,那絕對是提早收成了,是否也意味著這些柿子可能在種植時,使用了違背自然法則的方式栽培,才會讓它比別人更早收成。至於肉類,大多則利用下班後、回家前的空檔才會採購,為的就是讓家人都能享用到最新鮮的美味。不過隨著現在越來越多黑心、詐騙的食安問題發生,讓她在挑選食材也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找小農」!小農的生產量少,卻秉持著友善土地的精神耕耘,也因此造就了他們的農產品賣相差卻很天然,陳醫師說:「千萬不要嫌棄葉菜上的坑洞怎麼這麼多,因為他們先請蟲吃過啦!」連蟲子都能這樣狂妄大吃的蔬菜,可見它有多麼天然!

讓孩子擁有正確的飲食觀念

相較於許多醫師都會限制病患不許吃什麼,陳佩琪反倒認為「什麼是自己該吃的」才是重點,而正確飲食觀的培養,就成了最重要的課題。在小兒科裡,常見到許多小胖子上門診檢查,他們不外乎是體重過重、BMI 值過高等營養不均衡所造成的現象,「就是因為他們愛吃食品,不愛吃食物啊!」她說。相較於食物的原型原味,食品在經過過度加工後,早就不知它到底用了哪些食材、添加了哪些東西,吃入了這麼多不必要的成分,身體實在很難不出問題。所以,不是在長大了、或是生病了才來改變,她建議,應該要多讓孩子們從小就有多活動的習慣,甚至可以帶他們上菜市場買菜,認識食材的原貌,或者參加小農的產地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孩子認識食材的生成與食物的來源,更重要的,孩子們也能從中學習到料理原味的初心,杜絕黑心的食品。

從今天起,自己開始動手做料理吧!

即使是外食族,也能用同樣的觀念來挑選餐點!盡量避免油炸的料理、高糖分的食物,以及盡可能的做到每日攝取五蔬果的準則,就拿最貼近我們生活的便利商店為例,可以選擇盒裝的沙拉或水果,而在挑選主餐時也務必要留心每一樣餐點的納含量,常常一份燴飯的納含量,就超出了我們一日所需的鹽分,長期下來便會造成身體的負擔!所以,開始加入下廚的行列吧!在享用自己所料理的餐點同時,吃下的不只是美味與飽足,更是健康與安心,同時還能兼顧成本的考量,減少伙食費的開銷呢!

暑假剛從德國旅行回來的陳醫師,開心的說:「德國的館子雖然用的是跟台灣同樣的食材,但因為烹調方式的不同,吃起來還是很不習慣,加上在外面吃的開銷真的很驚人,結果超市成了我跟孩子最常去的地方!我們會買一些食材回旅館做些簡單的輕食來吃,也有當地盛產的覆盆莓、紅莓果等水果,結果反而吃得更開心,連開銷也減少了許多喔!」看來,陳醫師無時無刻都謹遵著她對飲食的簡單初衷,就連到了異鄉也不例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