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酒,還是能做餐酒搭嗎?

Celia葡萄酒之旅
最後更新2020/06/17

最近在 Youtube 頻道做了一些居家餐酒搭的影片,雖然自己本來就很喜歡在家做各種搭配嘗試,但拍片後更埋首其中,自得其樂,在家嘗試了各種食譜,慢慢地也開始收到一些讀者的回饋,問了許多關於葡萄酒餐搭的問題。

很多人想做餐酒搭配,卻沒有勇氣嘗試,覺得這是門學問,因為擔心自己搭配得不好,怕尷尬,所以參考了各種書籍、品酒app、搭餐表格。即使有時候覺得吃起來普通,沒特別搭,但畢竟是專家推薦,反而不相信自己的味蕾,而失去了挑戰不同搭配的樂趣。

 

我一直相信,並不是要懂酒,才能有享受餐酒搭樂趣的權利。

 

在來法國唸書以前,我沒有真的接觸過葡萄酒,家裡的人也沒有品酒習慣,但在學酒的懞懂初期,我在學生宿舍裡面體驗了很多自己做菜,嘗試不同餐酒搭,然後邀請朋友來家裡吃飯的樂趣。所以不覺得必須要多麽懂酒,才能做餐酒搭配,因為我覺得學酒最重要的 2 件事,就是:

  1. 喝。
  2. 記住它的感覺,不管是單喝或搭餐,感受並紀錄經驗。

嘗試各種搭配,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口味,是學習葡萄酒最重要的事。

但如果真的遇到一支,能讓你喚起熱情,興奮地想立刻知道這支酒的知識背景,探索更多,上網甚至翻書查找查資料,進而拓展了視野,那就太棒了。

能在品飲之中學習,不是一種很棒很有趣的的歷程嗎?

 

因為喜歡,所以想進一步學習,進而投入其中,我想這個世界上,對任何一種領域的學習都是這樣子的。學習熱情來自不斷地嘗試。

所以我才興起了舉辦小餐桌社團的想法,希望能幫助讀者消弭在品酒上的疑惑和不適感,鼓勵嘗試不同的餐酒搭配。每次的小餐桌,都盡可能地會專注在特定產區或類型的葡萄酒,一起品嚐和討論,一起探索,嘗試,學習,是我定期舉辦這個活動最主要的原因。

這期的小餐桌,我選了一款老藤薄酒萊自然酒,它是支充滿靈魂的樸實紅酒,用自然派教父 Jules Chauvet 超過三十年的老藤葡萄樹,釀造陳放後的薄酒萊,與我們一般所知的薄酒萊新酒相距甚遠,有豐富細緻的乾燥玫瑰花瓣氣息,莓果香,蜜漬柑橘香。但它也有一些,某些自然酒會出現的,泥土枯枝氣息。

 

這支酒開啟了我和讀者的許多對話,每個人對這支酒感受不同,激發了對同一支酒的討論。

有人說對這支酒中的泥土枯枝味道敏感,有人說覺得酸度高開胃,有人反覆嘗試了醒酒前後的差別,或在瓶中跟酒杯裡醒酒的風味差異。

一位讀者,Jon,注意到了酒中的煙燻味,信中他說:

 

這支酒很特別,嘗試與福灣莊園 85% 巧克力的搭配,酒與巧克力是獨立的個體,互不干擾,這有讓我有新的體驗。以往我喝低糖度的飲品(咖啡、葡萄酒),若飲前有吃任何食物,飲品都會變苦、酒精刺激感變更明顯,但是,這支酒,我會再嘗試搭些肉來試試,我想這煙燻味注入小羔羊排應該很棒。

 

或許在這之前,還沒機會嘗試自然酒,但不管喜歡或不喜歡,都為自己的品飲經驗開啟新的扉頁,增加對葡萄酒的主觀想法,甚至在嘗試各種品飲方式跟搭配,有全然不同的體驗後,又會帶領你迎向各種不同的嘗試。

我曾在家裡,用同款紅酒,挑戰連續三餐的搭配,從紅酒配紅肉,配蔬菜,再到配魚,這過程讓我得到非常多的樂趣,有些配搭喜出望外地好,有些則是相當樸實。

 

葡萄酒並不一定得搭配高難度料理,最近一次讓我滿足度極高的餐搭,就是台灣泡麵配粉紅氣泡酒。泡麵中豐富的辛香料味道,刺激著我的嗅覺,而氣泡酒更是為這道超國民料理,帶來沁涼果香,就像吃辛辣料理吃到滿頭大汗時,大飲一口手搖茶那樣痛快。

不斷地嘗試,不斷地挑戰,是學習餐酒搭配中最重要的事情,任何公式都不足以代表你的味蕾感受,因為每個人對味道的感受都是主觀的。

但不是說葡萄酒專家或侍酒師沒有其道理,比如說 Fine Dining 的菜餚風味組成複雜,這時就需要專業侍酒師的幫助。

我曾看過一部訪談,第一位華人侍酒大師呂楊的影片,影片中他提起一段讓我感觸很深的觀念,他說:

Wine paring 不是在配菜,而是在配人。

 

每個人的口味和偏好不同,即使是同一道料理,不同國家甚至背景的人,感受都會不同,所以有些教科書上被奉行為鐵律的搭法,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人。

但我們可以給予建議並且討論,一步步地找到最適合你口味的餐酒搭。

 

一支酒開瓶後,我會在兩天內密集嘗試各種,保守的,大膽的,創意的菜餚搭配,比如蚵仔煎搭德國白酒,魷魚干搭雪莉酒,可樂果配粉紅酒,有時會有很飛揚的感受,飄飄然覺得有如煙火綻放,有時也會讓我皺起眉頭。

最差最差,就是一杯酒和一道菜。
但這樣,好像也沒什麼損失對嗎?

 

Celia葡萄酒之旅

相關推薦

更多愛料理生活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