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菜單】想要增加受孕機率? 就看『 好孕 』菜單!
本期主題:你知道想懷孕,從孕前就要開始保養嗎?『 好孕 』菜單幫助你怎麼健康吃,男女雙方都該知道的受孕保養秘笈!
現代人生活型態轉變,工作忙碌、壓力源多,不孕的比例也逐漸升高,如何透過日常保養來增加受孕機率呢?本期愛料理主題菜單幫你精選許多好孕食材,分享男生女生都需要知道的飲食秘訣,計劃懷孕的朋友們,不用擔心遲遲沒有消息,身體照顧好,這份幸福一定屬於你們。趕快跟著愛料理繼續看下去~
大家可以按食譜右下角的收藏符號,把食譜收藏起來,並用愛料理 App(iOS 版、Android 版)邊看食譜邊跟著做,螢幕不會變暗,做菜更方便喔!
第 1 天
早餐:推薦食物X胡桃、全麥
📌主食:全麥蔬菜三明治
📌飲品:胡桃燕麥糙米漿
[廣告]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主食精選食材:全麥吐司
💡飲品精選食材:胡桃、糙米、燕麥
第一天早餐搭配重點:全麥吐司的口感雖然較為粗糙,因此在口感上與綿密的白吐司不同,在早餐幫您搭配蔬菜、牛番茄、雞蛋、起司與全麥吐司結合,可以增加濕潤度口感也就更豐富,搭配胡桃燕麥糙米漿當作飲品,健康的早餐就完成啦~胡桃有豐富的 Omega-3 脂肪酸,能夠幫助身體代謝及調節體內發炎及內分泌,也有助於平衡賀爾蒙,幫助受孕。但須留意,若容易過敏的朋友記得適量即可。
午餐:推薦食物X豬肝、洋蔥
📌主食:麻油炒豬肝
📌配菜:皮蛋地瓜葉
📌配菜:涼拌洋蔥鮪魚
💡主食精選食材:豬肝、麻油
💡配菜精選食材:地瓜葉、蒜頭、洋蔥、鮪魚
第一天午餐搭配重點:若你準備受孕,平時就要先多攝取鐵,因為懷孕後,鐵通常都會被肚子裡的寶寶吸收,因此生產後有可能會罹患產後貧血,所以醫生建議在準備懷孕時就多攝取富含鐵的食物,推薦一道幫助補充鐵的麻油炒豬肝,豬肝川燙後冰鎮一下再用麻油拌炒,補鐵又好吃。
蔬菜的部分推薦皮蛋地瓜葉,四季都有的地瓜葉富含高纖,可以加速身體代謝,還能將不良物質及多於油脂排出體外,有解毒的作用。此外,地瓜葉含有楊梅素可以幫助降低血糖,計劃懷孕的男女日常也可以多加補充的綠色蔬菜。
配菜推薦一道涼拌洋蔥鮪魚,洋蔥中含有槲皮素是屬於類黃酮的一種成分,有助於抗血栓、抗氧化及發炎,此外,洋蔥還含有硫胺基酸,能夠幫助降血脂及血壓。生洋蔥運用冰水去除些微的辛味並保持脆度,做成涼拌洋蔥,更能達到抗血栓的效果,也能促進膽固醇在體內的代謝,適合有計劃擁有小孩的男女食用喔!
晚餐:推薦食物X花椰菜、蛤蜊
📌主食:肉片炒花椰菜
📌配菜:蛤蜊嫩蒸蛋
📌湯品:馬鈴薯草菇豆漿濃湯
💡主食精選食材:青花菜、里肌肉
💡配菜精選食材:蛤蜊、雞蛋、蔥
💡湯品精選食材:馬鈴薯、草菇、豆漿
第一天晚餐搭配重點:想要擁有寶寶最重要的是先養好自己的健康,提升免疫力,從日常做起,推薦一道肉片炒花椰菜,青花菜營養多多,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C 、鉀、鈣、鎂等營養素,有抗氧化、抗發炎的效果,能幫助卵子對抗自由基的損害。除此之外青花菜還含有維生素 A 及胡蘿蔔素,能夠幫助保養眼睛。青花菜的熱量低,搭配肉類補充一些蛋白質外,也利用肉的油脂下去拌炒更能幫助維生素 A 釋放喔!
配菜的部分推薦一道蛤蜊嫩蒸蛋,蛤蜊含有蛋白質及鋅,其中鋅可以幫助精卵的健康。醫生也建議準備生育的男女,每日需攝取 12~15 毫克的鋅,也不宜過量。
湯品運用豆漿減少奶油的用量。用含有高營養且豐富蛋白質的豆漿作為基底比較不會有負擔,若家中沒有草菇也可以選擇香菇或是金針菇等,因為菇類都含有醣蛋白及維生素 B 等,可以幫助體脂代謝及提升卵巢功能。
點心、飲品:療癒的高級享受
📌點心:橘子果乾
📌飲品:自製滴雞精
📌水果:蘋果
💡點心精選食材:橘子、蘋果
💡飲品精選食材:雞肉、洋蔥
想要溫和的補腎益氣的話可以自己在家做滴雞精,只要將洋蔥跟雞肉放入電鍋中,掌握燉煮原則,一天攝取 60ml 就能幫助補充元氣改善疲勞,也是一道男女都合適的簡單飲品。
點心推薦一個健康的橘子果乾,秋冬盛產橘子,經常吃不完,就可以用烤箱低溫烘烤,不要額外加砂糖就能吃到水果的酸甜滋味,當做小零嘴超合適的。
水果的部分推薦蘋果,除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C 之外,還含有鋅及鐵,能夠適量補血促進代謝。蘋果對於想要有寶寶的男女生來說是很好的食物。若是上班族,可以每天帶一顆出門,補充營養。
VIP 獨享服務
查看本期重點懶人包
關鍵食材及料理搭配快速掌握!
*小提醒:
若個人有日常用藥需求及身體狀況,請務必尋求專業人員確認食譜內材料是否可以食用,再跟著吃,避免引起其他藥物反應及不適喔!主題知識區:
1.懷孕前該如何保養身體?增加卵子品質的七個作法,妳忽略了嗎?
2.想懷孕時除了調養身體,還可以吃這 7 種助孕食物!
3.【菠菜】為什麼菠菜總有個苦澀味?炒菠菜多一步驟簡單去澀味!
4.【蓮藕】秋冬食補聖品!蓮藕功效屬性、食譜與保存參考資料:
*好孕食物:資料來源為《養孕》,陳曉萱 著,常常生活文創、愛料理生活誌
*食材小知識:資料來源為愛料理生活誌、每日頭條 kknews、台灣癌症基金會